戰(zhàn)疫最前線 ▏后勤保障,沖鋒在前!
9月7日,突如其來的疫情,使得恩施市城區(qū)進入臨時管控狀態(tài)。作為恩施市區(qū)規(guī)模最大的社區(qū)之一,湖北民族大學的2萬多名師生隨即進入一個特殊的時期。面對校園臨時管控的巨大挑戰(zhàn),后勤保障部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,“一手抓防疫,一手抓服務”,克服時間緊、任務重、人手少、物資缺等重重困難,全力以赴做好全校師生的后勤服務工作,為在校師生的工作、學習、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。
民以食為天!即使全城靜默,后勤保障部門也不能停下腳步。2萬多人的茶米油鹽、吃喝拉撒,比以往更加集中地壓在民大后勤人的肩頭!生產(chǎn)不停歇、物資不斷供、菜品不漲價、質(zhì)量不降低……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,湖北民大的后勤保障大軍聞令而動、起而行之,以校園服務的堅強鐵軍,為全校師生筑起一道生活保供的堅實屏障,守牢了全校師生共同戰(zhàn)疫的堅強后方。
民以食為天!后勤鐵軍撐起這片天
“現(xiàn)在的蔬菜特別金貴,大家手腳輕點,別損壞了這些寶貝。”在學校東門附近的食材卸貨點旁,飲食服務中心主任劉蘭松正忙著指揮校外捐贈物資的轉(zhuǎn)運。
登記物資
轉(zhuǎn)運生活物資
“所有外來車輛在東門口停車,司機就待在駕駛室不下車,由校內(nèi)人員開車卸貨,從而保證校內(nèi)校外人員零接觸,貨物經(jīng)過酒精消毒后再轉(zhuǎn)運到食堂各個片區(qū)的貨架進行二次消毒。”劉蘭松為記者詳細介紹了生活物資進入校園第一道關口的管控措施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,后勤保障部因時而變,出臺了新措施,制定了新方案,利用校內(nèi)人員及車輛組建了新的運貨隊伍,目的只有一個——讓全校兩萬多師生能按時、不減量地吃上一碗既安全又可口的飯菜。
搬運飲用水
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校內(nèi)外的人員物理接觸,卸貨運貨的任務全部由后勤保障部的工作人員完成。從領導到普通員工,面對疫情,大家都擰成一股繩兒,勁兒往一處使。人手不夠、工作量大,要保證供應,就只能從自己的休息時間去擠。 “早上四五點鐘要起床,上午卸2噸土豆,下午又卸了5噸土豆,五、六十歲快退休的老同志也都在幫忙卸貨。”劉蘭松告訴記者。
9月16日凌晨,劉蘭松接到捐贈物資運達的通知,他馬上聯(lián)系剛剛躺下的工作人員,大家迅速集結,一同匆匆趕往卸貨現(xiàn)場,連夜完成了全部物資的卸貨任務。盡管這天只留給大家兩三個小時的睡眠時間,但為了不影響第二天師生的生活需要,大家又是天沒亮就起來投入早餐的準備。
飲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周宇芬,因連續(xù)加班、過度疲勞,導致身體不適,大家勸她回宿舍休息,沒想到,第二天一早,她又帶病來到了工作崗位。“大家都在一線奮斗著,我們也不能掉鏈子,整個后勤保障部的同志都是這樣,在困境中迎難而上,在疫情中共渡難關。”
城市按下暫停鍵,但分布在湖北民大校園東南西北的各個食堂卻好像啟動了加速器,用自己超負荷的運動,保障著特殊時期全體師生的生活所需。看著夜色中還燈火通明的餐廳,劉蘭松不禁感慨:“伙計們!我們要挺住,有困難要忍住!只要咬緊牙關,我們就一定能戰(zhàn)勝疫情!”
后勤沖在前!打好防疫保“胃”戰(zhàn)
自從9月7日封校以來,湖北民大后勤保障戰(zhàn)線有很多人臨危受命,在原有的工作任務基礎上,因為疫情防控的特殊要求又迎接了許多新的挑戰(zhàn)。北苑食堂負責食品售賣工作的楊長進就是如此。
楊長進為學生打菜
每天四點剛過就起床,五點鐘開始上班,不晚到一分一刻。一年又一年,楊長進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。疫情防控需要實行錯峰就餐措施,這就意味著他需要更早地進入工作狀態(tài)。“蒸包子的話兩點多就要起床,做餅子的話三點多就要上班,就算是做面條,五點多也必須到位了,這樣才能在六點前準備好所有的食材。”楊長進告訴記者。
為了照顧家里的老小,楊長進原本住在校外的家里,但受疫情影響,校門封閉,不能進出校園,他只能每晚在更衣室里打地鋪就寢。“家里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,畢竟現(xiàn)在是特殊時期,不能回家看他們,疫情之下要配合防疫政策。”聊起孩子,楊長進不由得話多了起來,“昨天和他們電話聯(lián)系,孩子問我‘你想我和媽媽嗎?’怎么會不想呢?但作為男人,工作是我的職責所在,只有把工作做好了,才能更好地照顧好家庭。現(xiàn)在,孩子他媽一個人在家里照看小孩,她說家庭責任就交給她了,我就安心在這里擔起社會責任。”男兒有淚不輕彈,此時,記者卻看到楊長進的眼中逐漸泛起淚光。
廚師在后廚工作
“最近幾天肯定大家都要更辛苦一些,但只要能讓同學們、老師們吃上新鮮可口的飯菜,我們再辛苦也都值了。”和楊長進一樣,民大各個食堂的工作人員齊心協(xié)力、不辭辛苦,為民大人的食品安全、舒心就餐保駕護航。
近幾日,學校連續(xù)收到來自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贈的時令蔬菜,這使楊長進倍受鼓舞。“我們收到的社會捐贈蔬菜,我們也將烹飪后免費提供給師生,每個人都在為疫情做貢獻,愛心人士捐贈了食材,我們就負責把它們洗凈、炒好,這也是我們能做出的一點貢獻。”
一道道菜肴在燈光的映照下散發(fā)出誘人的香味。每一次舒心、愉悅的就餐體驗背后是民大人對民大食堂深切的信任,也是無數(shù)食堂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付出與堅守。
天地在我心!席地而臥后勤人
看著學生排隊進入食堂,又帶著飯菜滿載而歸,西苑食堂的工作人員侯秀瓊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
城市臨時管控,后勤員工無法回家,如何休息?怎樣堅守?這是記者十分關心的問題。
“我們睡在食堂后面的小倉庫里,把一米二的小床墊放在地上,雖然有點窄,但是不擔心掉到地上去。”記者參觀了一下她們休息的地方,十分擁擠,洗漱也不太方便。但侯秀瓊表示,抗疫就像是打仗,哪能像平時那么舒適?雖然自己不能上前線,但她會竭盡所能地支援學校開展防疫工作。“學校領導經(jīng)常來慰問我們,這些小困難我們也都能克服。”
沒有床鋪就在食堂打地鋪,人力不足就加班加點。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,在保證廣大學生和教職工吃飽的同時,盡力調(diào)換口味,爭取吃好,所有入口食品高溫烹制,確保食品安全。“大家都在與疫情奮斗著,我們也不能掉鏈子!”
侯秀瓊在食堂工作
辛苦歸辛苦,防疫不能松!食堂員工在高強度工作的同時,也必須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進行消殺,飲食安全絲毫不放松要求。換上整潔的工作服,扎起頭發(fā),戴上頭套,佩戴好口罩,這是對進入食堂員工的基本著裝規(guī)范。“我每天一點起床,準備做包子饅頭,還有兩位大姐三點就來開始包包子。”侯秀瓊向記者介紹自己一天的工作日程,“我們不同工種分時間段進行不同工作,互相配合,在六點前把早餐全部準備好,為老師和同學們服務到九點半左右,然后就是馬上開始準備午餐,午餐服務要持續(xù)到中午一點半以后,簡單休息到下午三點左右,之后就又開始準備晚餐,到晚上八點多基本上結束全部工作。”
食堂工作人員結束一天工作,打地鋪休息
侯秀瓊忙完工作才抽出時間和年幼的孩子視頻通話
臨時管控不能回家,家里的孩子怎么辦?侯秀瓊告訴記者,生活的困難都可以克服,自己最大的牽掛就是家里的孩子。“家里只有七十歲的老人帶著三歲的小孩子,我實在是放心不下。但我要堅守崗位,只能在休息的時候給他們打電話,每天總得打三、四個視頻電話,老人和孩子平平安安也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。”
后勤服務時刻不忘民以食為天!后勤保障必須做到腳踏實地!這一天一地,就在民大后勤人的心中!在這天地之間有一桿秤,那秤砣就在全體民大人的手中!
正是一個又一個普普通通的后勤員工,筑起了湖北民大后勤保障的堅固長城,大家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。正是一個又一個默默工作的后勤員工,守護著在校師生員工生活服務的堅強防線,他們用辛勤的汗水,默默堅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,護佑著校園的安寧穩(wěn)定。